保存桌面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

期刊简介
QIKANJIANJIE
期刊名称: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维普收录
  • 主办单位: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 中盐金坛盐化有限责任公司
  • 国内刊号:集刊
  • 国际刊号:
  • 出刊周期:半年刊
  • 级别:维普收录| 知网收录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半年刊)是由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中盐金坛盐化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学术刊物。本刊特设立以下栏目:(1)基础理论,研究中华文化的传播思想、传播制度与传播方法等;(2)历史发展,研究不同时代传播观念与传播技术等方面的变迁;(3)古今融通,注重中外传播智慧的比较研究和中国传播观念的古今传承;(4)新书评论,介绍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领域中的新作;(5)经典发微,注重挖掘中华文化经典作品中的传播智慧;(6)海外新知,介绍海外学者对华夏传播研究的新成果;(7)观点摘编,将近期发表的有创见的论文观点以摘录的形式呈现;(8)学术动态,刊发相关的学术会议和研究论材的目录;(9)传播实践,着重推介那些致力于国学运用的新观点和新做法,推进中华文化的社会传播;(10)国学新知,国学领域后有创见的论文,等等。[查看详情]
投稿须知
TOUGAOXUZHI
 1993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庆祝建系10周年时,见证并为之倾注巨大心血的余也鲁先生提议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的探索座谈会”,会后出版了《(从零开始》的论文集。此后,厦门大学成立传播研究所作为推动两岸暨香港华夏传播研究的基地,并顺利地出版Ⅸ华夏传播研究丛书》和《华夏传播论》,成为传播学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成果。2013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迎来了30周年庆典,厦门大学的华夏传播研究在黄星民教授等前辈学者的苦心经营下,已然成为我院教学科研的一大亮点。薪火相传是我们的使命,为将华夏传播研究事业不断发扬光大,我们在广大热爱中华文化、关注中华文化研究与传播的众多学者和社会贤达的大力支持下,将以“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这一校级机构为平台,以传播学系为依托,以广大中华文化研究学者和新闻传播研究学者作为我们的强大后盾,创办《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论丛,搭建文史哲与新闻传播对话交流的平台,以更大惠及学林。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可见,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的使命,也是学者的责任。
 
    为了发掘中华文化中的传播智慧,提炼中华传播理论,推动传播学“中华学派”的早日形成,我们希望以本论丛为平台,继续集聚海内外有志于传播华夏文明,展现中华博大精深的沟通智慧的各方人士,彼此分享研究成果,提供学术动态,推进中华文化的社会传播与国际传播,同时兼及新闻学与传播学各领域的新成果。本论丛栏目主要方向有:(l)基础理论,研究中华文化的传播思想、传播制度与传播方法等;(2)历史发展,研究不同时代传播观念与传播技术等方面的变迁;(3)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4)传播理论,含组织传播、健康传播、公共传播、政治传播、科技传播、跨文化传播、情感传播、新媒体传播等各领域,(5)古今融通,注重中外传播智慧的比较研究和中国传播观念的古今传承t (6)新书评论,介绍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领域中的新作.(7)经典发微,注重挖掘中华文化经典作品中的传播智慧.(8)学术动态,介绍海内外学者对华夏传播研究的新成果,发表相关的学术会议综述和研究著作的书评,(9)传播实践,着重推介那些致力于国学运用的新观点和新做法,推进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践经验,(10)国学新知,国学领域有创见的论文,等等。
 
     本论丛前5期为国际刊号出版,可从“白云深处人家”网站下载。从2017年起,本论丛与中盐金坛盐化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联合编辑出版,半年一辑,力邀海内外学者担任专栏主持人,兼行盲审制,以当前国际流行的开本印刷。本论丛注重学术性、知识性兼顾普及性,力求雅俗共赏。
 
     欢迎专家学者赐稿,中英文均可,来稿一径录用,即赠样书两本,并酌付稿费。本论丛所有文章均为作者研究成果,文责自负,不代表编辑部观点。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
 
 
    为了体现国际化传播与本土化发展的双重考量,本论丛从2019年1月1日起启用新的规定。
 
    本规定是在《中国社会科学》注释要求的基础上修订而来,请投稿者严格按照规范投稿!
 
    邮箱投稿。来稿论文字数控制在10000字以内为宜。同时,请注明作者信息,包括:作者姓名(出生年一),性别,籍贯,工作单位、学术职称(学历)、研究方向和联系方式(地址,手机号码/邮箱,以方便联系)。基金资助:基金来源,课题名称(项目号)。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编辑部
 
 
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
 
  文献引证一律采用脚注,用①,②,③……标识,每页单独排序。
 
  二、具体注释规范与示例
 
  (一)中文注释
 
  1.著作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示例:
 
    赵景深:《(文坛忆旧》,上海:北新书局,1948年,第43页。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11-12页。
 
  2.析出著作文献
 
  标注顺序: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示例:
 
  杜威·佛克马:《走向新世界主义》,王宁、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247-266页。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25页。
 
  3.著作序言、引论、前言、后记
 
  示例:
 
  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序言”,第1页。
 
  楼适夷:《读家书,想傅雷(代序)》,傅敏编:《傅雷家书》(增补本),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2页。
 
  4.古籍刻本、影印本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选项)/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影印)页码。
 
  示例:
 
  《(太平御览》卷690《(服章部七》引《魏台访议》,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3册,第3080页下栏。
 
    管志道:《答屠仪部赤水丈书》,《续问辨牍》卷2,《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影印本,子部,第88册,第73页。
 
    5.期刊
 
    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期刊名/年期(或卷期.出版年月)。
 
    示例:
 
    叶明勇:《英国议会圈地及其影响》,《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2期。
 
  6.报纸
 
  标注顺序:责任者/篇名/报纸名称/出版年月日/版次。
 
  示例:
 
  李眉:Ⅸ李劫人轶事》,((四川工人日报》1986年8月22日,第2版。
 
  Ⅸ上海各路商界总联合会致外交部电》,((民国日报》(上海)1925年8月14日,第4版。
 
  7.学位论文、会议论文
 
  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标题/论文性质/地点或学校/文献形成时间/页码。
 
  示例:
 
  方明东:《罗隆基政治思想研究(1913-1949》),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2000年,第67页。
 
  任东来:《对国际体制和国际制度的理解和翻译》,全球化与亚太区域化国际研讨会论文,天津,2000年6月,第9页。
 
  8.转引文献
 
  无法直接引用的文献,转引自他人著作时,须标明。
 
  示例:
 
  章太炎:《在长沙晨光学校演说》,1925年10月,转引自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823页。
 
    9.电子网络文献
 
    标注项目与顺序: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更新或修改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引用日期。
 
  示例: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1998年8月16日,http: //www.cajcd.cn/pub/wml.txt/980810-2.html,1998年10月4日。
 
    (二)英文注释
 
    1.专著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用斜体)/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示例:
 
    Peter Brooks,Troubling Confessions:Speaking Guilt in Law and Litera-tu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0, pp.48-49.
 
    2。期刊析出文献
 
标注顺序: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期刊名(用斜体)/卷册及出版时间/页码。
 
示例:
 
  Heath B.Chamberlain,On the Search for Civil Society inChina,ModernChina,vol. 19,no.2(April 1993),pp.199-215.
 
  (三)其他说明
 
  1.再次引证,项目简化同一文献再次引证时只需标注责任者、题名、页码,出版信息可省略。
 
  示例:
 
  赵景深:《(文坛忆旧》,第24页。
 
  2.引用先秦诸子等常用经典古籍,可在文中夹注(夹注应使用不同于正文的字体)。
 
  示例:
 
  这也就是所谓“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尚书·皋陶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
[查看详情]
精品论文
JINGPINLUNWEN
2022-01-11问卷选择以汉语和俄语两种语言进行调查
摘要:2.1 文化符号的选择本文在传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新增选取了一些具有时代气息,能体现中国时代精神和科技创新的文化符号进行认知度和认知来源的调查研
[更多论文]
相关评论(0
XIANGGUANPINGLUN